一、二维码的发展历程
二维码的前身是一维码,就是商品包装袋背后的那串条形码。
条形码最早出现在40年代,美国费城的德雷克塞尔大学的学生伯纳德·西尔弗和诺曼·约瑟夫·伍德兰一起制作出了公牛眼圆形条形码,并将他们的研究成果申请了专利。
不过当时并没有相应的计算设备能实现他们的条码,也缺少合适的光线来进行清晰的条码辨别。
但后面条形码经过不断的被研究改良后,研制出了通用商品代码UPC码,也就是我们现在看到的条形码。
1952年,获得了美国专利,获得专利的22年后,第一次在美国商店露脸。
到80年代末,采用UPC技术的商店数量成倍增长,并开始向全世界蔓延,而条形码在商业上取得了巨大的成功。
到了90年代,在二维码的研发上,日本电装公司DENSO旗下事业部电装波动DENSO WAVE收到一份研发需求,需要让条码本身承载更多的数据和信息,所以他们的研究人员在条形码的基础上进行了新型条码的研发工作,经过无数日夜的调查与研制,终于找了在印刷品中最不常用的比率1:1:3:1:1,并由此确定了二维码标准的定位图案。
全球现有250多种二维码,其中常见技术标准有PDF417、QR Code、Code49、Code16K、CodeOne等20余种。
中国对二维码技术的研究开始于1993年。
最初是由中国物品编码中心对几种常用的二维码PDF417、QR Code、Code One、Code 49、Code 16K的技术规范进行了翻译和跟踪研究。
随着中国市场经济的不断完善和信息技术的迅速发展,国内对二维码这一新技术的需求与日俱增。
中国物品编码中心在原国家质量技术监督局和国家有关部门的大力支持下,对二维码技术的研究不断深入。
在相关的技术资料的基础上,国家质量监督局制定了相关二维码的国家标准:二维码网格矩阵码(SJ/T 11349-2006)和二维码紧密矩阵码(SJ/T 11350-2006),从而很大程度上促进了中国具有自主知识产权技术的二维码的研发。
二、二维码的原理
目前市场用得最多的是QR码(Quick Response即快速反应),它是二维码中的一种,QR码比普通条码可储存更多资料,无需像普通条码般在扫描时需直线对准扫描器,QR 码呈正方形,只有黑白两色。
二维码本身就是一个URL,只是通过QR码的形式把URL和用户身份信息转换成二进制的0和1,它一共由21行,21列的小矩形组成。
矩阵中“黑色点”表示二进制“1”,“白色点”表示二进制“0”。这些 1 和 0 排列组合就形成了二维码。
除了 1 和 0 的像素点之外,二维码还有三个像眼睛一样的大黑色块,也像是“回”字的正方图案,分布在4个角落的其中3个,这叫做定位点,是帮助解码软件定位的图案,使用者不需要对准,无论以任何角度扫描,资料仍可正确被读取,但一定不能遮挡,否则将无法识别。